查看原文
其他

非遗石刻传承人阿更登 ▎藏地精湛的泽库石雕

迦入 CHARU 2021-09-15

古老的石刻


在虔诚的藏人眼里,石刻艺人是给他们带来福运的艺术家,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亦会比喻成如雕刻在石头上的图案一样永不磨灭。藏族人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六字真言等经文刻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就能消除一生罪孽。


泽库石刻大师贡保才旦作品


青海省三江源腹地一个偏僻的小村子,却拥有世界上最为壮观的和日石经墙。两百年来,在和日寺历代高僧带领下,整个村子都投入石经刻写的工作中,经年累月,藏文的一笔一画变得像盐和奶一样熟悉,全村几乎没有不识字的人。和日石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贡保才旦,泽库县和日曲噶尔寺院的一名僧人,石刻大师 他的代表作品《莲花生大师》《和气四瑞图》在2003年获得了青海省第一届民族民间艺术手艺展览金奖。贡保才旦的石刻作品曾多次刊登于《中国藏族石刻艺术》,他也被列入了《文化企业名人的名册书》中,并在2006年获青海省人民政府颁发的“艺术大师”荣誉称号。贡保才旦大师为民族传统艺术的探索、创新和传承做了杰出的贡献,尤其在艺术人才的培养、石刻文化的传播方面打下了基石。2020年4月6日与世长辞,享年84岁。



阿更登,石刻匠人 出生于1968年,自幼在寺院长大,先后在当地寺院和拉卜楞寺学习,1986年考入青海省藏传佛学院。1993年开始学习石雕技艺,师从僧人贡保才旦大师。学艺近30年来一直秉持着一颗热忱的心,将匠人精神及藏族传统文化融入生命。



江措,石刻传承人 迦入产品经理,阿更登次子。


和日石刻匠人作品



20亿字、5000尊佛、28年


泽库和日石刻,源于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和日镇。是迄今发现的全国最大的雕刻石群。和日石雕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十八世纪左右,就已经有简单的雕刻作品,可以称之为石雕的雏形。当地粗犷豪迈、质朴纯真的风土民情,为石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打下了坚实的艺术根基。


泽库县和日石经墙风光全景  图片来源于塘明影视


1923年至1951年,石经墙的文字及佛像均由僧寺和民间艺人历时28年完成。目前健在的艺术家们依然传授着石经工艺技术。1982年被省考古队发现,1984年被列为省级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04至2005年由前瑞士驻华大师舒爱文先生捐资维修复原,石经墙宽三米,长200米,由刻着经文,图案的石片磊砌而成,石片约达3000立方米,字数约20多亿,佛像,图案,风景人物等石雕品达5000余尊。


石雕艺术根植于宗教信仰的沃土当中,虽历经数百多年的传承演变,民间石雕至今仍保留着很多自然元素,如神灵崇拜、祭祀仪式、各类宗教民俗活动等等。如今的藏族石雕艺术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经历了由简到繁、单一趋向多元的发展历程。


图片来自岗拉文化


旦派师父制作的石雕嘎乌盒


与国际友人朝圣

 

我的父亲出生在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一个普通农户人家,自幼在寺院长大,年轻时,他先后在当地寺院和拉卜楞寺学习,并在1986年考入青海省藏传佛学院,1988年他从佛学院毕业,便去了拉萨经商。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强,却不善言辞的人。但我常常拉着父亲一起聊天,发现父亲的思维灵活敏锐,时常给我意外的启发。


儿时的江措与父亲


1994年他与一位法国女士相识,因性情投缘,两人一起去往果洛阿尼玛沁雪山朝圣,在交通不便,食物稀缺的情况下他们徒步了14天,一路非常辛苦,但这位法国友人坚强的意志力,令父亲惊讶。


后来,他们一起去了拉萨,在途中遇到一位去冈仁波齐朝圣的澳大利亚友人。这已经是他第五次来藏地了,他想去冈仁波齐转山,但由于语言不通、交通不便,一直没有办法到达。父亲听闻,赶忙帮这位友人找了车,送他平安前往冈仁波齐。


那段经历父亲至今难忘,他被这两位外国友人的虔诚和坚韧所打动。从那以后,坚持不懈和永不言弃便成为了父亲的座右铭。

  

贡保才旦大师(右)与徒弟阿更登(左)



和日石经墙历史渊源

 

父亲从小就喜欢绘画,有时会给寺院大殿上色,培养了一定的绘画功底。去拉萨经商时,他第一次与石雕艺术结缘,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3年,父亲回到家乡,拜访了泽库县最著名的石刻大师贡保才旦。


泽库县拥有历史悠远的石刻文化,十八世纪初,精通石刻的伏藏师久美那措让照,从康区来到了和日地区,并在和日部落头人多吉杰悟的供养之下,引荐及培养了许多石刻大师,1937年到1942年间,石刻师父刻了《大藏经》,石墙长一千米、宽一米,高一米多。又刻了两遍《甘珠尔》、一遍《丹珠尔》。石墙成四方形,一方九米宽,高十米。


经过五年的努力,如此浩大的工程凝聚了石刻匠人的心血,和日石经墙久久伫立在和日寺后山,成为石刻文化历史的见证。

 


整修前与整修后的和日石经墙



师从贡保才旦大师


在藏区,佛教文化也推进了石雕技艺的兴起。《大藏经》中就记载:“刻在石头上的经文和佛像能保佑世间众生直至永恒。”


在和日石刻艺术的发展历史中,人才辈出。其中以贡保才旦大师最为著名,他是泽库县和日曲噶尔寺院非常受人尊敬的一位僧人,石雕技艺非凡,父亲非常幸运能成为他的学生。


贡保才旦大师与阿更登


在最初几年的学习时光里,父亲吃了很多苦。师父最先教他学画唐卡、画动物,掌握度量尺寸的基础;成熟后开始在石头上绘画,尝试石刻。在那个年代,石刻工具都是自己制作的——父亲必须学会自己打铁。贡保才旦大师不仅石雕技艺非凡,还精通铁匠技艺、木匠技艺、泥塑等等。这让父亲学到了很多,他始终感恩贡保才旦师父的淳淳教导。

 

石刻经文


牦牛石刻作品



手握时光


与机械雕刻相比,手工雕刻要复杂得多。作品在雕刻和选材上都大有讲究,在严苛的材料筛选、表面处理等几十道工序之后,每一处细节还需要再打磨、修整。


因此,一尊石刻作品的诞生往往需要匠人花上比普通作品多十倍的时间及精力,一个佛像的基础图案需要十至二十天才能雕刻完成。


用眼睛测量一刀一刻的精准度,用双手亲自感触石头的湿度和温度,小心翼翼地雕刻细腻的图案,经过人与物的相互磨合后,从中建立起某种情感,这或许就是石刻的魅力所在。


阿更登石刻视频



慧眼识佛


据说,以前的大师们仅凭一尊佛像的双眼就能识别出这是哪尊佛——神韵是一尊佛的灵魂。和日石雕的细腻程度超乎想象。细节决定成败,通过纹路就能看出石刻匠人的认真和用心。雕刻一尊佛像需要严谨的态度和虔诚的初心,在一刻一念的过程中,不能有贪嗔痴的杂念。在岁月的沉淀中塑造它,完成它。


记得贡保才旦大师的大弟子阿克旦派曾说:“雕刻与情绪有关,师父以前雕刻,如果心情好,他会用一整天去雕刻一朵花,情绪不好,一整天都不碰石头,完成一个作品不单只靠工艺,还需讲究各种因缘。”


然而,对石刻艺术的热情和付诸的时间心血并不总能换来回报。90年代初,人们的生活条件艰苦,大部分人没有经济能力把佛像请回家。面对生存的压力,父亲的信心受到了一丝打击,但他却从未放弃。


阿更登的石刻作品


深沉之爱

 

作为匠人的孩子,我一直被父亲的精神勉励。他曾告诉我藏人有句谚语:“黑头人类,时兴、时祸;大片草原,时黄、时绿。人生道路难免遇到波折,但一定要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男儿志在四方,不用担心家里,有我在,家是你永远的港湾,累了就回来歇几天,为的是下一次整装待发,更好地拥抱这个世界。”这是我与父亲最深切的一次对话。


父亲将半辈子的精力奉献给了石刻文化,30年的历练和成长培养了耐心和专注的职业素养,父亲从懵懂的初学者成为一名真正的匠人。


五之设计的文创产品  杯垫


石刻技艺的重生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这项古老的技艺被逐渐边缘化,机械生产也挤压了手工石刻的生存空间,许多普通村民不得不放弃雕刻,另谋出路,这导致石雕技艺的传承面临断代危险。


我作为一名石刻文化传承人,一直梦想着将石刻技艺传播到世界各地。2019年,在迦入联合创始人五之老师的帮助下,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设计制作出了更多精美的石雕文创用品,并通过现代化新媒体平台将石刻文化传播得更远。



在藏人的文化里,自然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水有水神,而一块小小的石头也有它的灵魂,每一笔绘画,每一刀一刻,都是与石头的对话,也是与自我的对话。


石头是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物质之一,匠人们用百年的石刻技艺传承最传统的技艺,刻下古朴灵动的图案,这便是对时间的祈望和祝福。


宝象石刻香插


“西藏本身并不具备很多,除了石头和雪,

但通过对它的凝视,它给予的一瞥便可成为无限。”

马丽华《西行阿里》



藏人非遗手工石刻杯垫

点击图片可进入小程序了解





往期文章

可点击图片阅读

竹刻艺术家罗布 ▎楠竹上的喜马拉雅艺术

“万湖”牧人禅,与野牦牛相伴的部落。


当牧人成为超模!游牧的时尚—帕卓巴。

一切护神之首,大鹏金翅吊坠。


为我们讲述您的故事,您与藏地的故事

加入迦入,微信号:charuspace

被采访人:江措 阿更登   摄影:江措

   推文编辑:王聪

文章素材版权归作者所有 请勿随意转载 后果自负

合作及投稿邮箱:charuspace@163.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